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纽约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说:“我们不会在美国增加劳动力密集型、相对低技术的工作,我也不认为我们想要它们。”(点击查看原文链接)

山/编辑就在一年前,媒体还在为中国只能分到苹果生产线上2%的利润而愤慨不已。认为苹果压榨了中国工厂的利润。

当时,甚至有评论指出,正是因为苹果想获得产品市场价格竞争力,一再压低供应商采购价格,以降低其供应链成本,导致供应商不得不在某段时间内,长时间加班、雇佣童工、克扣工人血汗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丛生。归根结底,恶性循环的始作俑者仍然是苹果这类国际企业。

一年后的今天,苹果开始将生产线搬回美国。继库克宣布将Mac电脑生产线搬回美国之后,12月13日海外媒体报道,纽约州长承认苹果与建设一座占地320万平方英尺的芯片制造工厂的绝密计划有关

在苹果之前,通用电气已经将部分生产线搬回美国,惠普公司也计划将部分家用电脑的生产工作迁回美国。

在富士康工人待遇改善的同时,被称之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制造业新趋势出现了。此时,苹果不再压榨中国工厂的利润、盘剥中国工人的血汗,批评者也许会忽然发现,原来不是苹果离不开中国,而是中国有赖于其带来的劳动就业。

制造繁荣的幻

在“拉美产业空心化”的警钟面前,中国表现出了盲目的乐观和自大。20年前,钛媒小编追问一位经济学者这一问题,被告知这一问题永远不会发生,因为“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永远都存在,中国“就是人多(劳动力)便宜”。

然而,现实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事情。市场经济确实具有互为依存的特性,但是只有核心竞争力的拥有者才能主导一切,包括资源的分配。苹果必须要选择康宁玻璃,但是却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工厂生产它的产品——唯一的选择标准就是质量和价格。由于质量标准全球趋同,价格就是中国获得苹果订单的唯一理由。

换句话说,很容易就清楚,是中国的工人需要苹果的订单,而非苹果需要中国工人。他们只是需要中国工人的廉价劳动力而已。如果没有,他们会转瞬就找到替代品。

也同样的,代工是一种生存方式。此前媒体多质疑中国制造要成为中国创造,替鸿海科技鸣不平,认为它获得的利润太少。但正是这种代工,使鸿海成为全球第25大科技公司。富士康从来不是如媒体所说的,“苦楚自己清楚”,相反,富士康一直“很幸福”。实际上,每个拿到苹果订单的企业都觉得“很幸福”。代工也可以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而创造是必须有市场才能运转起来的——鸿海的技术可以生产出iPhone,但如果鸿海自己生产同样的产品,市场就未必会买账。

中国此前必须压低薪酬和待遇,才能在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中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参与到制造业链条中来。倘若成本上升,生产制造就会转移到其他国家去。而媒体宣扬的“不合理”的低利润率其实是我们申请和选择的结果。我们唯一应该问的问题是:为何当年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在代工之后,成功向产业链上游转移,而中国的制造业却一直止步不前?

现在,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危机:一是低端制造业流向东南亚、南亚等地;二是智能时代的高端制造业回流到美国。

 

制造业回流势不可挡

以前,制造业转移是向更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现在还增加了一个新的趋势——回流发达国家。

美国最新一期的《大西洋月刊》杂志,以美国制造业回流为主题,同时登载两篇以流向变化分析近期制造业趋势的文章。其主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导致廉价优势削弱,低端制造业外流;另一方面,美国智能时代的再工业化,使这一波美国国内制造业复苏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并非经济周期的简单反映。

低端制造业方面,由于工资水平快速增长,制造业的接力棒正在从中国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盟七国”手里,即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和缅甸。

11月28日,日本大和证券资本市场公司的报告认为,中国可能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

高端制造业方面, 智能机器人替代普通工人生产,使得经济区域差异带来的劳动力优势不再;物流成本明显增加,而产品生产周期却在加快,本地化生产具有去物流成本优势。

不少企业回迁工厂最重要的考虑,依然是成本因素,但不仅限于此。看好这股回流潮的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哈罗德·西尔肯认为,在工资为每小时0.58美元的情况下,把车间搬回美国是不可能的,但现在中国沿海地区工资是每小时3-6美元,“这个等式瞬间就被改变了。”

智能制造使原本上万人的制造企业,变成几百人就可以管理的生产车间,而且机器人没有情绪、可以昼夜工作。加上企业生产的灵活性、物流的便利性以及其他好处而言,这是划算的买卖。

当然,目前这一趋势仍在小心翼翼的试探之中。一旦二者达到平衡点,回流会毫不犹豫的完成。

考虑到大规模的机器人生产需要大规模的前期投入,目前这一趋势只适用于较大规模的企业如苹果、福特和惠普。但正如库克所说的,苹果不会自己设厂,它会推动鸿海在美国设厂。一旦此举成效显著,苹果就会推动其全产品线转移回美国。

作为一项附加福利,鸿海也可以将剩余产能用来招徕美国的其他代工企业。未来代工生产不会消亡,但将会在美国本土发生。而一旦发生,它将进一步提高生产制造的门槛。也将意味着未来小型代工企业的消亡。

 

智能制造是未来,中国没准

成本无疑是制造业回归美国的重要考量。但真正改变了成本列支的,是在制造方面大幅度提升的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将逐渐替代劳动力而介入低端制造业。过去限制这一趋势的是成本压力。现在同样的成本压力又推动了智能技术。

数以百亿美元计的订单推动下,大规模技术改造才成为可能。也只有如此巨大规模的订单,才使得技术改造有利可图。这是为什么智能制造今天才开始出现的原因之一。

全球代工巨头台湾富士康集团,2011年8月宣布将在3年内引进100万台机器人代替工人。

技术自身的发展也推动了智能制造。由于人工智能(AI)的发展,在局部领域,计算机甚至超越人脑,机器人现在已经足以进行外科手术。

大规模的智能制造工厂,将会催生个性化经济。由于厂房和智能设备就在那里,可以昼夜工作,而且具有智能化可编程的机器人,过剩的产能随时可以满足于任何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未来,个性化定制生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工厂,生产特色的产品,并且在网上销售。

3D打印技术也有助于制造业回流。3D打印技术现在已经发展成熟,下一个十年,3D打印机将足以制造电子产品,巨型的3D打印机甚至可以“打印”整幢大楼。此外,新材料的发展进步也会对智能制造产生积极影响。

纽约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说:“我们不会在美国增加劳动力密集型、相对低技术的工作,我也不认为我们想要它们。”

如果高附加值的智能制造回流美国,那么中国制造业将无法学习到最先进的技术,只能在服装等低技术含量的市场徘徊。这肯定不是中国希望看到的,但目前,应对新趋势,中国显然还没有准备好。■

话题:



0

推荐

钛媒体

钛媒体

549篇文章 9年前更新

TMTpost.com——钛媒体亦是TMT(Tech\Media\Telecom)的谐音,起源于TMT行业,如今已快速成为职场公司人深入了解公司与行业,以及让公司了解自己的首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