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电信秘密测试新IM,对抗微信

中国电信秘密测试新IM,对抗微信

 

钛媒体注:最近,三大运营商要全力竞逐腾讯微信的消息不绝, 昨天(3月26日),@北邮王立新微博 就爆料称:明天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开会讨论运营商如何一致应对互联网OTT公司对自身业务的挑战。今天又有消息,中国电信正中国电信秘密测试新IM,翼信,对抗微信。翼信胜算如何?详情可看作者王云辉的的全文,钛媒体授权发表如下:

微信引发的运营商震动,看来又要扩散了。

一个最新的变化是,中国电信即将推出新的推出新的IM产品“翼信”。该产品已经在进行内部测试,测试APK已经流出,同时,已在新浪微博上注册官方微博(@翼信官微 )。

从入手的内测版本来看,“翼信”的内部页面非常简洁,基本上可以视作短信平台与微信的即时通信基础功能的结合体。

主要功能:通讯录管理、短消息管理(免费发短信+短信群发)、即时通信功能(测试版本支持文字、语音,图片,地点分享,此外也还留有视频入口,但点击时显示该功能尚在开发中),群组(该功能仅限于安装翼信的用户使用)

口号是“真正免费的聊天工具”,并突出强调了自己的优势:

1、如“移动、联通、电信短信免费发”(给通讯录内好友发送信息,对方即使没有安装翼信,也可以收到短信信息,这一功能与飞信类似。值得注意的是,在给另一部安装“翼聊”的手机发送语音消息时,语音消息直接显示在了翼聊中,在给没安装翼同事发送语音消息时,该消息有超过5分钟的较长时间的延迟,且收到后提示要点击超链接收听)

2、“没有数据网络也能收到消息”(这也与飞信类似,这针对微信等OTT即时通讯产品对数据网络的依赖,运营商的重要对抗手段)

3、“固话留言”(语音留言给固定电话)。

值得注意的是,“翼信”是由位于杭州的中国电信协同通信运营支撑中心(以下简称杭州基地)开发推出的,正这同一个部门,在2010年10月曾推出另一款即时通讯的主打产品“翼聊”,且目前仍在运行。

该产品曾在今年1月,获得中国互联网协会评选的“2012中国互联网十大技术创新奖”,当时公布的数据称,截止2012年底,翼聊个人用户量为接近7000万。

从测试版本来看,“翼信”与“翼聊”的很多功能都存在重叠,产品界面的主要框架也比较接近,但在细节风格上,“翼信”更接近微信。

就目前的版本而言,除了即时视频功能尚缺外,翼信还没有加入朋友圈及其他的辅助模块(从界面设计上看,已经有预留新增功能模块的区域,目前该区域的2个功能分别为固话留言和群发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翼聊”在寻找朋友方面却更接近微信,有寻找附近、摇一摇、可能认识等多种方式,而“翼信”似乎希望做一个基于通讯录的相对封闭平台,所有的消息、通讯目前都还只支持通讯录朋友(加入群组后是否可以拉群组中陌生人为好友,目前尚未测试),这可能是翼信未来与微信之间的一个重要定位差别。

就目前测试版本的个人体验观感,翼信在短信、固话留言等与基础电信业务打通的功能强于微信,但在即时通讯方面的功能与界面,仍与微信有一定的体验差距。

我的其他个人观点:

1、虽然在同一家运营商内部,不同基地同时推出主体功能重叠的同一类别产品,形成“同室操戈”的情况,已经不乏案例,但在同一个基地,尤其是前一个产品已经是基地核心产品,且已拥有超过7000万(官方数据,可能存在水分)用户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出现如此重大的决策失误。所以如何处理“翼信”与“翼聊”两个产品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电信内部必然已经有过详细的战略考虑,乃至周详的预案。

2、在这个前提下,为什么中国电信还要推出“翼信”?如果两个产品同时并存,将不可避免陷入双手互搏之局。那么,未来的必然趋势是,用户必将被集中导入到一个主业务品牌之下。

3、新的品牌必然是“翼信”,也就是说“翼信”干掉“翼聊”。否则何必推出这个新产品呢?直接在“翼聊”上升级版本就行了。

4、一个可类比的新闻是,中国移动正计划将“飞信”、“飞聊”产品进行整合,并动之以大手术,以应对微信的市场竞争。那么,中国电信的“翼信”与“翼聊”或许将会采取同样的思路?

5、与中国移不同动的是,中移动的“飞信”和“飞聊”,都是至少推出1年半以上时间的,已经形成规模用户群的老产品,而且在内部的开发团队与管理归属并不一样,所以要动手术,更有可能的方法是整合。但中国电信的两个产品都是由同一个部门开发,且“翼信”仍在内测,所以更大的可能,是否会效法微信与QQ,通过内部的用户迁移引导,逐渐将“翼聊”用户导入“翼信”?

6、不论如何动手术,个人对运营商推出的产品仍持观望态度。且不讨论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还是国企思维,仅仅受制于大企业的流程决策限制一占,就足以导致运营商内部的产品产发与市场推广效率低于竞争对手,且容易成为自上而下的项目导向,立项、审批、开发、KPI,然后二期工程立项,如此循环,而不是自下而上的,由用户需求分析与问题解决式的市场导向。这在移动互联网的产品竞争中,已经足以致命。

7、过去,运营商的优势在于打通传统基础业务,与硬件厂商更深度合作,以及自身的渠道、推广、收费、服务优势,而且未来可能通过对OTT进行收费,在客观上降低OTT厂商的市场竞争综合实力。但这些优势正一步步被技术和电信体制改革所抵消。未来的产品竞争,最终仍将回到产品的体验这个根本元素之上。

(作者来自财经国家周刊,原发作者自媒体微信“科技杂谈”)

(点击查看钛媒体原文)

想第一时间获取TMT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钛媒体”或者“taimeiti”,或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得钛媒体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并参与编辑互动!

话题:



0

推荐

钛媒体

钛媒体

549篇文章 9年前更新

TMTpost.com——钛媒体亦是TMT(Tech\Media\Telecom)的谐音,起源于TMT行业,如今已快速成为职场公司人深入了解公司与行业,以及让公司了解自己的首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