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 PK擂台为钛媒体新近上线产品,旨在为观点交流、交锋提供更直接、更鲜明的阵地。你有什么高见,不妨站上台来,战它一个痛快。具体已开始PK擂台赛详见钛媒体首页右栏。首期PK双方为钛媒体作者魏武挥和胡晓东,双方以媒体的“内容为王”这个议题切入,展开了激烈辩论。
前情提要:
就 《新闻晚报》 关停一事,魏武挥在钛媒体上发文称:
——详见钛媒体文章《晚报关张,早报扩张》
以此事,此文为引,钛媒体作者胡晓东摆下擂台(PK台链接)旗帜鲜明地反驳魏武挥的观点,他认为,内容依然为王。他说:
——详见钛媒体文章《旗帜鲜明反对魏武挥:内容依旧为王》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魏武挥在胡晓东文章发布次日,亦再度PK反驳(点击看PK链接),他认为:胡晓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信息世界里匹配为王。他说:
——详见钛媒体文章《胡晓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内容不为王》
而接下来我们将要看到的这篇是本次辩论的第四篇:
前两天与魏兄的PK稿一出,说了个“内容为王”,我一夜之间成了“左派”代表和保守势力,真是冤之大哉!至于魏兄所言之“匹配为王”,我一搞互联网的难道不知道信息对于有用的人是宝贝,没用的人是垃圾?
再说一说我为啥要做阅读吧,难道我真的认为仅仅靠延续传统纸书的贩卖模式就能让出版行业走向新生吗?我从来没这么想过。
互联网改变了阅读单一的文化传输属性,而是同时具备了工具、媒体与社区三个属性,更有趣的是,这三者是融合在一起的,媒体的核心就是基于兴趣的“分众”,同时再基于社区形态将它“聚合”在一起,通过工具的“有用性”提高其粘性。那么,它的收益从何而来?
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注意到,人群越细分,商业价值就会越大,因为内容在需要它的人看来是宝贝,不需要的人则是垃圾。当“差异化”的产品做到一定的细腻度,“分众”到达一定颗粒度的时候,内容产品本身就可以直接获利,更不要说贴加的广告收益了。移动互联网的内容智慧隐藏在两个词里——“兴趣”和“话题”;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智慧也许也隐藏在两个词里——“分众”与“聚合”。
《独立宣言》里有一句话:人人都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可以再追加一条,还有选择的权利。移动互联网正是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权利,同时,未来我们将会引入大数据分析手段,让选择更为智能,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在这“选择”的背后,可以搭载更多商业化信息让内容再不知不觉中变现。
回过头来再说内容,坐在书堆上就有内容了吗?纸书纸刊里困的那些内容就是读者需要的吗?不对,根子上就不对。为什么这样讲?大家知道,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知识的定义首先是“信息拥有能力”,所以有“学富五车”的说法,其次是知识的理解能力,所以我们会“皓首穷经”。
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所有的信息不对称都已经或者逐步被打破,信息本身与信息理解都唾手可得,这时候的“知识”定义就成为信息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反过来看,做为知识凝聚载体的书刊,按照以前的方式去做,对读者的价值能有多大呢?
再看看文字吧,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叫沃尔特.翁的耶稣会神父、文化历史学家曾经断言:电子时代将造就新的文化的特征——口语文化的复兴。翁神父在50年前的这一预言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文字已经由书本变为社交网络,文字的意义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变迁,从而导致思维的变化。口语化的、基于熟人语境的文字已经替代了书面语,如果你的文字依然停留在书面语言中,它的生命力是堪忧的。
很多朋友问我,移动互联网口语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我有个不成熟的十二个字提法:说真话、说人话、接地气、有干货!
如果不能在根本上对“内容”做出变革,你拿什么匹配?别跟我提UGC,再优化的UGC引擎、大数据算法如果面临“木有”也是白搭;别跟我提自媒体,我相信个人的灵感与创造力的浮光掠影,但如果没有机构的支撑,持续性与稳定性都无法保障。所以,当前出版业与媒体业最大的任务是彻底改变其僵化的内容生产模式,以自身可以在某个领域具备不可或缺的、持续的优质内容生产能力与集聚能力为出发点,按照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变迁重构内容。——这才是根本!
另外有些同学反驳我的时候,说我说空话,没实例,这我都懒得理,打今年开始,多看与数十家出版社与杂志社合作,信手可以拈来一大堆案例。只是我不大愿意在产业分析文章里给自己打广告罢了。(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辩论,敬请持续关注钛媒体!
0
推荐